朱中原:概念和标准是艺术评判的首要问题
本文来源于:艺术中国
作者:艺术小白
发表于:2015/04/28 11:37
经常有人会问,当代谁的字最好、最有价值?谁的画最好、最有价值?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基本的回答是:不谈当代。理由其实既复杂也简单:如果基本的概念和标准没有搞清楚,当然无法回答和评价。另外,当代即便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名家乃至大家,有些连基本的笔法都不对,所以也无法评价和深谈,深谈下去,会很尴尬。如相对于晚清而言,民国书法是偏低的,但相对于现在来说,民国书法又是很高的。比较的参照系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时常会碰到关于同一个艺术家的评价,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表面看似乎是观点不同问题,但仔细一看,又绝非是观点不同这么简单。为什么会导致观点不同?因为审美判断各异,但实际应是审美的高低各异。为什么会有审美高低之分?因为对于概念与标准的判断有高低之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搞清楚要讨论和评价的究竟是什么,是在什么层面上评价。
比如单就艺术门类而言,各种艺术虽然相通,但界限却十分严格,各自评价标准完全不同,而且十分严格乃至苛刻,绝不可用甲的标准去评判乙,也不可甲乙并列评判。比如很多人评价某文学大家或著名学者的书法时,通常会将其文学或学术上的名气或影响力施加于其书法之上,这样的评价,当然不是客观严肃的评价。即便是仅就书法而言,善篆者未必善隶,善隶者未必善篆,善篆隶者未必善草。
现在学界盛行比较性研究,把甲拿来和乙进行比较性研究。比较研究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前提是必须搞清楚各自的概念与标准。比较的前提一定是同类项比较而非笼统比较,如果概念与边界没有搞清楚,则所谓的比较是徒劳。我们研究艺术,现在缺少一种原思维,缺少基础功夫。什么是基础功夫?就是把基本的概念搞清楚,很多人以为基本的概念实在太简单了,不过是小儿科的事。殊不知,基本的概念没有搞清楚,就去做所谓的研究与分析,肯定是瞎说。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讨论:盲目比较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的水平高低问题。这样的讨论有用,也无用。在同一个评价体系内,可以言高低,但在不同评价体系内,无法言高低,没有可比性。因为把中国画拿来和西画并列讨论,是完全不可取的。二者虽有互相借鉴与相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评判标准完全不同。
标准问题,实际早就有人意识到了,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在呼吁,提出要重建艺术评价标准问题。之所以提出要重建标准,是因为认为没有标准。但果真没有标准吗?当然不是。标准实际早就有,在古人的书论画论中,早已谈得十分清楚,而且历代人多有评定,只是很多人未注意到而已。这是不读书或读书不求甚解造成的。读书不求甚解,不如不读。读了乱理解乱发挥,等于病急乱投医,害莫大焉。
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有一种十分浮躁的风气,动辄喜欢提出“重建”“重构”字样,动辄喜欢夸夸其谈,却不做实际工作,不下笨功夫。果真需要重构吗?前人的东西你搞清楚了吗?重构的前提是,必须要把古人的概念与标准吃透。比如书法里的笔法创新问题。这个问题,古代书论家说得相当详细,但很不容易理解。不搞清楚笔法问题,如何谈创造?不读古人书,不读原典书,不做基本功,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却喜欢高谈阔论,实际相当于喊口号。
时常会碰到关于同一个艺术家的评价,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表面看似乎是观点不同问题,但仔细一看,又绝非是观点不同这么简单。为什么会导致观点不同?因为审美判断各异,但实际应是审美的高低各异。为什么会有审美高低之分?因为对于概念与标准的判断有高低之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搞清楚要讨论和评价的究竟是什么,是在什么层面上评价。
比如单就艺术门类而言,各种艺术虽然相通,但界限却十分严格,各自评价标准完全不同,而且十分严格乃至苛刻,绝不可用甲的标准去评判乙,也不可甲乙并列评判。比如很多人评价某文学大家或著名学者的书法时,通常会将其文学或学术上的名气或影响力施加于其书法之上,这样的评价,当然不是客观严肃的评价。即便是仅就书法而言,善篆者未必善隶,善隶者未必善篆,善篆隶者未必善草。
现在学界盛行比较性研究,把甲拿来和乙进行比较性研究。比较研究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前提是必须搞清楚各自的概念与标准。比较的前提一定是同类项比较而非笼统比较,如果概念与边界没有搞清楚,则所谓的比较是徒劳。我们研究艺术,现在缺少一种原思维,缺少基础功夫。什么是基础功夫?就是把基本的概念搞清楚,很多人以为基本的概念实在太简单了,不过是小儿科的事。殊不知,基本的概念没有搞清楚,就去做所谓的研究与分析,肯定是瞎说。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讨论:盲目比较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的水平高低问题。这样的讨论有用,也无用。在同一个评价体系内,可以言高低,但在不同评价体系内,无法言高低,没有可比性。因为把中国画拿来和西画并列讨论,是完全不可取的。二者虽有互相借鉴与相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评判标准完全不同。
标准问题,实际早就有人意识到了,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在呼吁,提出要重建艺术评价标准问题。之所以提出要重建标准,是因为认为没有标准。但果真没有标准吗?当然不是。标准实际早就有,在古人的书论画论中,早已谈得十分清楚,而且历代人多有评定,只是很多人未注意到而已。这是不读书或读书不求甚解造成的。读书不求甚解,不如不读。读了乱理解乱发挥,等于病急乱投医,害莫大焉。
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有一种十分浮躁的风气,动辄喜欢提出“重建”“重构”字样,动辄喜欢夸夸其谈,却不做实际工作,不下笨功夫。果真需要重构吗?前人的东西你搞清楚了吗?重构的前提是,必须要把古人的概念与标准吃透。比如书法里的笔法创新问题。这个问题,古代书论家说得相当详细,但很不容易理解。不搞清楚笔法问题,如何谈创造?不读古人书,不读原典书,不做基本功,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却喜欢高谈阔论,实际相当于喊口号。
相关内容/ RELATED CONTENT
- 外销瓷不仅风格异域,连运输方式 2015/08/21 16:07
- 文案是成年人的把戏 2015/08/20 11:45
- 品茶闻香藏画,明朝人做起来更显 2015/08/18 16:36
- 疯狂的石头为何引来大批走私客? 2015/08/17 18:23
- 这么奇葩的砚台,难怪古代文人爱 2015/08/12 11:14
-
为了招揽文艺青年,Prada办了文学奖
- 2015/08/20 11:20
-
用临摹的赝品调包了价值亿元画作
- 2015/08/17 16:04
-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开幕
- 2015/07/22 16:53
-
M+希克收藏巡展曼城
- 2015/07/16 17:32
-
中国艺术家户外雕塑展将首次英国呈现
- 2015/07/16 16:23
-
-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
时间:11/22 - 03/31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
合作媒体/ cooperation media
新闻投稿/ news contribution
电话:
邮箱:yphx_org@sina.com
邮箱:yphx_or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