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毅:当代艺术品鉴定面临着科技高仿品的挑战
本文来源于:艺术中国
作者:艺术小白
发表于:2015/01/02 14:14
从古至今,中国书画的复制技术总是伴随科技进步提高与发展的。最古老的复制方式是“临”,即对照原作画面,仅用手工描绘的方法进行复制。这种方式既慢又很难准确复制,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摹”的复制方式,将透明性较强的薄纸覆盖在古帖或字画作品上再进行复制。或者利用从后背射来的光线,将原作画面透射在纸上再进行复制。后来又出现了木刻雕版复制书画的技术,特别是木版水印和珂罗版技术出现后,使中国书画复制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代胶版彩色印刷、丝网印刷等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于中国书画复制后,虽然其产量巨大,其销售遍布世界各角落,但是由于此类印刷品的材质及质感明显有别于原作,所以并没有产生乱真的副作用。
目前常见的中国书画复制品,有仅凭临摹基本功手工绘制的,又有凭借木板水印技术、珂罗版技术、石板或丝网印刷技术生产的;还有以木版水印(或石版印、珂罗版印、丝网印)后再手绘加工的。就赝品图章与签名的复制方式而言,利用电脑复制技术已成公开的秘密。就赝品画面的复制技术与做旧手段而言,赝品制造者已引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成果,光学仪器、化学试剂、印制手段与喷绘技术已在作伪的天地中大显身手。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喷墨打印技术与设备传入中国大陆后,为中国画复制开辟了新途径。
上世纪末,曾有人用此技术复制了一批中国画作品,其画面效果起初尚可,但由于当时用的是染料墨,画面质感与原作之间有明显差异,而且颜色耐久性差,一年后明显褪色。自本世纪初开始,美国、日本的喷墨打印技术与设备、材料有了重大变革,喷墨打印机使用的“染料墨”革新为“颜料墨”。这对喷墨打印中国书画复制品而言,是一次使复制级别空前提高的关键性变革,它使中国书画复制品与原作在色墨质感方面更加相近了,而且“颜料墨”可以长期不变色。200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引进了日本爱普生公司微喷数字写真机,开发了图像数字写真系统,启动了院藏作品陈列替代品的研制工作。2005年10月,中国古典名画《清明上河图》真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80周年院庆藏品展中展出数日,然后就换上了喷墨打印技术复制的替代品,当时并针对该复制品向观众做了实情说明。这幅《清明上河图》复制品从图像数据的采集、微喷技法等多方面都已走入了喷墨打印中国书画的较成熟阶段。
喷墨打印的书画复制品就像一把双刃剑,能给社会带来正负两方面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将历代名家名作完美的“克隆”,作为馆藏陈列的替代品,既有利于原作的保存,又无妨观众目睹完美的画面信息。甚至可以向观众传递更佳的视觉信息,因为展厅与家庭环境往往致使作品要受画框玻璃反射灯光的干扰,有了此种替代品就可以去掉干扰观众视线的玻璃,增加灯光亮度,让观众目睹更完美的画面信息。还能以此替代品满足更多人观赏、收藏的需求,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满足出版事业发展与艺术品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书画艺术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问世后,曾有一部分被某些人变为赝品充当原作,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危害。特别是赝品制造者还可以将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作为母本,进行第二次喷墨打印制作,这种复制再复制而来的画面依然可以拥有以假乱真的效果。更有甚者,在微喷复制中去掉画面中的印迹,用仿刻的印章沾印泥盖印。还有的作伪者將部分画面修去,再以手工添补墨色,然后还要托裱、装框,逐步使其变的越来越难辨其真伪。
以“颜料墨”喷墨打印复制中国书画的历史,虽然起步于本世纪,但是此技术的传播速度极快,目前已遍及全国各地。许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以“颜料墨”喷墨打印的技术将成为中国书画复制的主流技术,或者说此技术将在乱真程度和产量方面都大大超过手工复制,以及其它技术手段的复制。而且这项新技术还在不断进步,曾有一位此项技术的专家告诉我,他们在追求让原作与复制品之间零差异的科研目标,就目前的喷墨打印画面还原质量评估,那些高水平产品在人的视觉分辨中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无差异。如果不借助科学仪器检测分析,那百分之一的视觉差异则需要与原作近距离比对、仔细观察才可以确认。
中国书画复制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质量上,而且体现在产量上。我与几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大家有一个共识:就视觉效果的高仿书画而言,古代上千年手工临、摹、仿的书画作品(含赝品)总量,不及而今一年以多种技术手段制作的高仿复制品(也含赝品)产量。也许还会不及未来一个月的产量,甚至更短时间。
值得人们进一步重视的是,陶瓷、青铜器、玉石、宝石等各类艺术品、奢侈品的高仿技术也在伴随科技进步而不断提高与发展,在此不一一详述。请大家既要警惕那些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制造的艺术赝品冒充原创真品混入拍卖会、画廊,还要警惕未来可能会有更高科技手段制造的高仿品欺骗我们的眼睛。
目前常见的中国书画复制品,有仅凭临摹基本功手工绘制的,又有凭借木板水印技术、珂罗版技术、石板或丝网印刷技术生产的;还有以木版水印(或石版印、珂罗版印、丝网印)后再手绘加工的。就赝品图章与签名的复制方式而言,利用电脑复制技术已成公开的秘密。就赝品画面的复制技术与做旧手段而言,赝品制造者已引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成果,光学仪器、化学试剂、印制手段与喷绘技术已在作伪的天地中大显身手。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喷墨打印技术与设备传入中国大陆后,为中国画复制开辟了新途径。
上世纪末,曾有人用此技术复制了一批中国画作品,其画面效果起初尚可,但由于当时用的是染料墨,画面质感与原作之间有明显差异,而且颜色耐久性差,一年后明显褪色。自本世纪初开始,美国、日本的喷墨打印技术与设备、材料有了重大变革,喷墨打印机使用的“染料墨”革新为“颜料墨”。这对喷墨打印中国书画复制品而言,是一次使复制级别空前提高的关键性变革,它使中国书画复制品与原作在色墨质感方面更加相近了,而且“颜料墨”可以长期不变色。200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引进了日本爱普生公司微喷数字写真机,开发了图像数字写真系统,启动了院藏作品陈列替代品的研制工作。2005年10月,中国古典名画《清明上河图》真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80周年院庆藏品展中展出数日,然后就换上了喷墨打印技术复制的替代品,当时并针对该复制品向观众做了实情说明。这幅《清明上河图》复制品从图像数据的采集、微喷技法等多方面都已走入了喷墨打印中国书画的较成熟阶段。
喷墨打印的书画复制品就像一把双刃剑,能给社会带来正负两方面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将历代名家名作完美的“克隆”,作为馆藏陈列的替代品,既有利于原作的保存,又无妨观众目睹完美的画面信息。甚至可以向观众传递更佳的视觉信息,因为展厅与家庭环境往往致使作品要受画框玻璃反射灯光的干扰,有了此种替代品就可以去掉干扰观众视线的玻璃,增加灯光亮度,让观众目睹更完美的画面信息。还能以此替代品满足更多人观赏、收藏的需求,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满足出版事业发展与艺术品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书画艺术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问世后,曾有一部分被某些人变为赝品充当原作,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危害。特别是赝品制造者还可以将喷墨打印书画复制品作为母本,进行第二次喷墨打印制作,这种复制再复制而来的画面依然可以拥有以假乱真的效果。更有甚者,在微喷复制中去掉画面中的印迹,用仿刻的印章沾印泥盖印。还有的作伪者將部分画面修去,再以手工添补墨色,然后还要托裱、装框,逐步使其变的越来越难辨其真伪。
以“颜料墨”喷墨打印复制中国书画的历史,虽然起步于本世纪,但是此技术的传播速度极快,目前已遍及全国各地。许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以“颜料墨”喷墨打印的技术将成为中国书画复制的主流技术,或者说此技术将在乱真程度和产量方面都大大超过手工复制,以及其它技术手段的复制。而且这项新技术还在不断进步,曾有一位此项技术的专家告诉我,他们在追求让原作与复制品之间零差异的科研目标,就目前的喷墨打印画面还原质量评估,那些高水平产品在人的视觉分辨中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无差异。如果不借助科学仪器检测分析,那百分之一的视觉差异则需要与原作近距离比对、仔细观察才可以确认。
中国书画复制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质量上,而且体现在产量上。我与几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大家有一个共识:就视觉效果的高仿书画而言,古代上千年手工临、摹、仿的书画作品(含赝品)总量,不及而今一年以多种技术手段制作的高仿复制品(也含赝品)产量。也许还会不及未来一个月的产量,甚至更短时间。
值得人们进一步重视的是,陶瓷、青铜器、玉石、宝石等各类艺术品、奢侈品的高仿技术也在伴随科技进步而不断提高与发展,在此不一一详述。请大家既要警惕那些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制造的艺术赝品冒充原创真品混入拍卖会、画廊,还要警惕未来可能会有更高科技手段制造的高仿品欺骗我们的眼睛。
相关内容/ RELATED CONTENT
- 外销瓷不仅风格异域,连运输方式 2015/08/21 16:07
- 文案是成年人的把戏 2015/08/20 11:45
- 品茶闻香藏画,明朝人做起来更显 2015/08/18 16:36
- 疯狂的石头为何引来大批走私客? 2015/08/17 18:23
- 这么奇葩的砚台,难怪古代文人爱 2015/08/12 11:14
-
为了招揽文艺青年,Prada办了文学奖
- 2015/08/20 11:20
-
用临摹的赝品调包了价值亿元画作
- 2015/08/17 16:04
-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开幕
- 2015/07/22 16:53
-
M+希克收藏巡展曼城
- 2015/07/16 17:32
-
中国艺术家户外雕塑展将首次英国呈现
- 2015/07/16 16:23
-
-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
时间:11/22 - 03/31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
合作媒体/ cooperation media
新闻投稿/ news contribution
电话:
邮箱:yphx_org@sina.com
邮箱:yphx_or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