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说藏】朱绍良:收藏古代书画很艰苦
本文来源于:99艺术网
作者:陈倩华
发表于:2015/01/02 14:38
2014年的秋拍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从近期各大拍场的情况来看,总体行情稳健。中国书画表现强劲,依然是各公司的重头戏。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国书画总成交愈5亿港元,嘉德“大观之夜”总成交达5.83亿元,北京保利古画夜场拍卖,乾隆御笔手卷《白塔山记》成交过亿,创造2014全球年度中国书画拍卖价格最高纪录。尽管艺术品市场还处于调整期,但藏家对于艺术品投资的热情似乎从未减退。那么,在火热的书画收藏中有没有什么误区,收藏投资书画艺术品应当注意些什么?99艺术网专程采访了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
新入行买到真东西就算捡漏
99艺术网:不少收藏者热衷捡漏,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是否还有捡漏的可能?
朱绍良:捡漏是相对的,如果刚进市场就老想着捡漏一定会失败,一定会摔跟头。中国拍卖二十年以来有没有漏,有没有大漏?首先要澄清确实是有漏,而且也有大漏。但是这些漏不是说新入藏的一些朋友进来就能捡到的。他们无论是从对市场的认知程度,对艺术品的了解,还是对真伪的判断都是不足的,肯定不能和在市场里经营多年的人相比。
现在市场里所出现的一些漏,基本上都被专业人士、浸淫多年的这些人捡走了。有时候你可能不明白同样的清代绘画怎么会一幅卖得比同样的东西贵这么多,这里边必定有缘故。或者齐白石、张大千,为什么我们买的张大千、齐白石这么便宜,为什么同样的东西要卖这么贵,这就存在品质还有真伪的问题,新入行的人,不要老想着进来就捡漏,开始进来只要买到真东西就是捡漏,还没有买到真的就老想着进来捡漏是肯定不行的。
对初入市场的人来说,如果是在自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准备好了,功课做足了,来从事拍卖的活动还是有一点基础的,否则没有基础,什么都没准备好,也不了解就进来捡漏,必定是捡了一堆垃圾。
捡漏比例不超5% 必须亲自上手
99艺术网:对于专业人士,捡漏需要掌握什么要领?
朱绍良:在市场里的这些行家、藏家、买家,他们在市场里博弈了这些年,在市场上捡漏也必须要亲自上手。没有上过手的东西作为一个收藏家、买家来讲那肯定是隔山打牛,必定要犯错误,因为里边存在着装裱、高仿真问题等等,光看图录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上手,否则一定买到失败的作品,成功的机率有没有?有,但是很少。
专业人士必须要对拍品、艺术品背后的东西掌握得很清楚,知识储备足可以支撑在市场上来进行博弈,如果专业认识储备不够,在市场上捡漏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市场是非常公开透明的。
99艺术网:如果用数字来衡量,现在捡漏的比例大概多少?
朱绍良:就目前的拍卖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里具备了火眼金睛。目前市场太透明,每一件东西出来大家都研究得非常清楚、功课做得非常足,捡漏的机率和比率越来越少,不会超过5%。
99艺术网:在书画艺术品的选择上,普遍还有什么误区?
朱绍良:市场上很多东西还有估值的洼地,一些美术史上有地位的画家、书法家,很有机会今后在市场上站住脚,他们的作品价格还没有到位,比方说我们的国学大家,王国维、辜鸿铭、罗振玉,他们的价格可能还不如在世的时候卖得贵,现在大家追捧鲁迅,一个鲁迅的书札都会卖到五六百万,相对辜鸿铭、王国维这些当时我们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东西就太便宜了。再往上清代的一些大家,好比王原祁、石涛、王时谷、八大山人,他们的价格可能还没有仿他的人价值高,比如说张大千仿石涛或者是仿八大的一些作品,四王的一些作品可能卖得比八大石涛的东西还要贵。这也是不应该的。
另外像“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他们的作品还没有他们的徒子徒孙辈的齐白石卖得贵,齐白石曾经说过“愿作青藤门下走狗”,他给徐渭当走狗,但是他的绘画要比徐渭卖得贵,卖得好。我们要发掘一个价值的洼地,如果有这类真的作品,好的作品,我们还是要出手去买,因为这是几百年来美术史已经奠定了学术地位的。齐白石奠定地位也不过半个多世纪,所以现在市场上大家有一个盲区,厚今薄古,我们要把这个调整过来,就等于是捡到了大漏。
收藏都有以藏养藏的过程
99艺术网:不是所有收藏者都财力雄厚,以藏养藏似乎是最好的途径?
朱绍良:作为藏家来讲不是实业家和企业家,他们手头的钱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升值换代,把自己的藏品上升档次,就要有一些置换,把手里一些不太重要或者是重复的东西来来进行置换补齐所缺。所谓以藏养藏,如果不这么做,也很难使自己的藏品多元化,使藏品质量更上一层楼。收藏家以藏养藏是无可厚非的,自古都是这样,比如张伯驹,他最早刚入行做收藏的时候买的一些东西,也要逐步地升级换代。我们曾经发现过张伯驹有一本书叫《丛碧书画录》,里边记载了不少的东西,但是最后张伯驹把这些东西统统都处理掉,买了他最重要的类似《平复帖》、《游春图》之类的国宝。还有像我们海上的收藏家吴湖帆,他也会拿一些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小名头的作品来换一些大名头的、美术史上流传有序的重要作品,我相信都是要有一个以藏养藏的过程。
99艺术网:选择“舍弃”的藏品标准是什么?
朱绍良:作为一个收藏家他要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收藏门类和收藏名头的完整性,就要把自己一些重复的或者不是很精的藏品来进行置换,并不是说这件藏品不好。换一些大名头或者是精的作品,这个是无可厚非的,这么来理解更好一点。
99艺术网:有些收藏当代作品的藏家,会因为藏品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而选择出手。在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这个领域存在这种情况吗?
朱绍良:古代书画就是要置换,把自己的藏品向高精尖发展。我也认识很多当代的画家,他们有些作品也是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之上的,能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和时代风貌,对于我们收藏家如何选择作品的年代,这个就因人而异,要看自己的好恶,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自己收藏艺术品的认识,特别是对艺术的了解,不了解传统的东西,你怎么能做好收藏?
99艺术网:无论是捡漏或者是以藏养藏,很多藏家都是从近现代书画开始,再往古代发展,这种现象是必然么?
朱绍良:这个是必然趋势。古代书画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真伪问题、鉴定问题。古代书画肯定存在着十个专家九个意见,这个很普遍。作为一个古代书画的收藏家不能光听别人的,也不能光去迎合市场上的一些好恶或是对某些作品不甚了解,只看表面现象就去伸手。必须做到心里有准备,这个准备就是要对古代的中国美术史的了解和认知,对自己要收藏的画家,他的笔墨风格,他的时代特性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
我觉得收藏古代书画应该是非常艰苦的一件事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具备眼力、财力还有魄力,为什么这么说呢?眼力,如果收藏古代书画的过程当中不了解真伪就是眼力不够,没有眼力就不要买;财力,古代书画大家都很清楚,一些重要的作品出来都是天价,必须要有财力才能去做,哪怕是我刚才讲的“四王”的东西,石涛、八大的东西也动辄上千万,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才能去完成你的收藏;魄力,古代书画一旦出现你错过了这个机会可能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要有魄力,要敢于伸手买这样的东西,这样才能抓住机会,机会错过了,等于你的魄力就不具备了。
循序渐进 从当代入门是必然趋势
朱绍良:先收当代,然后近现代,然后古代,我相信很多藏家也是这样从摸索过程中走过来的。我们民国时代的一些前人们,我想他们当时对收藏也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他们当时的当代基本上是张大千,比如说齐白石、张大千办的画展,或者是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卖画,当时他们的作品相对古代书画很便宜,齐白石在当时荣宝斋徐悲鸿给他定的价是五块钱一幅,如果和当时比较便宜的金陵八家、海上三任或者是再高一点的“四王”、吴恽、石涛、八大相比可能差了几十倍,但是他一旦买了齐白石,张大千之后可能逐步觉得不过瘾,他就要买当时那个时候的近现代,那个时候的近现代就是海上三任,吴昌硕等等这些作品。买完这些之后又觉得不过瘾,又要向“高古”发展,所以又去买“四王”、“明四家”、“元四家”等等逐步往上发展,这也是随着培养自己的收藏知识、对艺术的审美逐步地往上推,必然的趋势。
99艺术网:对于年轻一代的藏家,有什么建议?
朱绍良:现代一些年轻的收藏家,他们在国学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美术史知识上,我觉得要多学多看,要扎实,如果过早地进来在古代书画、近现代上来博弈,可能会摔一些跟头。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入行的时候先买一些活着的画家,在世的画家,最好是买一些他们出版展览的作品,先从他们的绘画里边汲取营养,逐步对美术史有一个认识,然后再去考虑近现代,以至于收藏古代。在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可以把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尽量不要摔跟头,不要买假货,买到假货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的。

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
新入行买到真东西就算捡漏
99艺术网:不少收藏者热衷捡漏,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是否还有捡漏的可能?
朱绍良:捡漏是相对的,如果刚进市场就老想着捡漏一定会失败,一定会摔跟头。中国拍卖二十年以来有没有漏,有没有大漏?首先要澄清确实是有漏,而且也有大漏。但是这些漏不是说新入藏的一些朋友进来就能捡到的。他们无论是从对市场的认知程度,对艺术品的了解,还是对真伪的判断都是不足的,肯定不能和在市场里经营多年的人相比。
现在市场里所出现的一些漏,基本上都被专业人士、浸淫多年的这些人捡走了。有时候你可能不明白同样的清代绘画怎么会一幅卖得比同样的东西贵这么多,这里边必定有缘故。或者齐白石、张大千,为什么我们买的张大千、齐白石这么便宜,为什么同样的东西要卖这么贵,这就存在品质还有真伪的问题,新入行的人,不要老想着进来就捡漏,开始进来只要买到真东西就是捡漏,还没有买到真的就老想着进来捡漏是肯定不行的。
对初入市场的人来说,如果是在自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准备好了,功课做足了,来从事拍卖的活动还是有一点基础的,否则没有基础,什么都没准备好,也不了解就进来捡漏,必定是捡了一堆垃圾。
捡漏比例不超5% 必须亲自上手
99艺术网:对于专业人士,捡漏需要掌握什么要领?
朱绍良:在市场里的这些行家、藏家、买家,他们在市场里博弈了这些年,在市场上捡漏也必须要亲自上手。没有上过手的东西作为一个收藏家、买家来讲那肯定是隔山打牛,必定要犯错误,因为里边存在着装裱、高仿真问题等等,光看图录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上手,否则一定买到失败的作品,成功的机率有没有?有,但是很少。
专业人士必须要对拍品、艺术品背后的东西掌握得很清楚,知识储备足可以支撑在市场上来进行博弈,如果专业认识储备不够,在市场上捡漏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市场是非常公开透明的。
99艺术网:如果用数字来衡量,现在捡漏的比例大概多少?
朱绍良:就目前的拍卖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里具备了火眼金睛。目前市场太透明,每一件东西出来大家都研究得非常清楚、功课做得非常足,捡漏的机率和比率越来越少,不会超过5%。

石涛《淮扬洁秋图》
不厚今薄古 发掘价值的洼地99艺术网:在书画艺术品的选择上,普遍还有什么误区?
朱绍良:市场上很多东西还有估值的洼地,一些美术史上有地位的画家、书法家,很有机会今后在市场上站住脚,他们的作品价格还没有到位,比方说我们的国学大家,王国维、辜鸿铭、罗振玉,他们的价格可能还不如在世的时候卖得贵,现在大家追捧鲁迅,一个鲁迅的书札都会卖到五六百万,相对辜鸿铭、王国维这些当时我们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东西就太便宜了。再往上清代的一些大家,好比王原祁、石涛、王时谷、八大山人,他们的价格可能还没有仿他的人价值高,比如说张大千仿石涛或者是仿八大的一些作品,四王的一些作品可能卖得比八大石涛的东西还要贵。这也是不应该的。
另外像“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他们的作品还没有他们的徒子徒孙辈的齐白石卖得贵,齐白石曾经说过“愿作青藤门下走狗”,他给徐渭当走狗,但是他的绘画要比徐渭卖得贵,卖得好。我们要发掘一个价值的洼地,如果有这类真的作品,好的作品,我们还是要出手去买,因为这是几百年来美术史已经奠定了学术地位的。齐白石奠定地位也不过半个多世纪,所以现在市场上大家有一个盲区,厚今薄古,我们要把这个调整过来,就等于是捡到了大漏。
收藏都有以藏养藏的过程
99艺术网:不是所有收藏者都财力雄厚,以藏养藏似乎是最好的途径?
朱绍良:作为藏家来讲不是实业家和企业家,他们手头的钱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升值换代,把自己的藏品上升档次,就要有一些置换,把手里一些不太重要或者是重复的东西来来进行置换补齐所缺。所谓以藏养藏,如果不这么做,也很难使自己的藏品多元化,使藏品质量更上一层楼。收藏家以藏养藏是无可厚非的,自古都是这样,比如张伯驹,他最早刚入行做收藏的时候买的一些东西,也要逐步地升级换代。我们曾经发现过张伯驹有一本书叫《丛碧书画录》,里边记载了不少的东西,但是最后张伯驹把这些东西统统都处理掉,买了他最重要的类似《平复帖》、《游春图》之类的国宝。还有像我们海上的收藏家吴湖帆,他也会拿一些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小名头的作品来换一些大名头的、美术史上流传有序的重要作品,我相信都是要有一个以藏养藏的过程。
99艺术网:选择“舍弃”的藏品标准是什么?
朱绍良:作为一个收藏家他要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收藏门类和收藏名头的完整性,就要把自己一些重复的或者不是很精的藏品来进行置换,并不是说这件藏品不好。换一些大名头或者是精的作品,这个是无可厚非的,这么来理解更好一点。
99艺术网:有些收藏当代作品的藏家,会因为藏品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而选择出手。在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这个领域存在这种情况吗?
朱绍良:古代书画就是要置换,把自己的藏品向高精尖发展。我也认识很多当代的画家,他们有些作品也是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之上的,能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和时代风貌,对于我们收藏家如何选择作品的年代,这个就因人而异,要看自己的好恶,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自己收藏艺术品的认识,特别是对艺术的了解,不了解传统的东西,你怎么能做好收藏?

张伯驹曾舍命收藏的《平复帖》
收藏古代书画是艰苦的事情 要具备“三力”99艺术网:无论是捡漏或者是以藏养藏,很多藏家都是从近现代书画开始,再往古代发展,这种现象是必然么?
朱绍良:这个是必然趋势。古代书画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真伪问题、鉴定问题。古代书画肯定存在着十个专家九个意见,这个很普遍。作为一个古代书画的收藏家不能光听别人的,也不能光去迎合市场上的一些好恶或是对某些作品不甚了解,只看表面现象就去伸手。必须做到心里有准备,这个准备就是要对古代的中国美术史的了解和认知,对自己要收藏的画家,他的笔墨风格,他的时代特性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
我觉得收藏古代书画应该是非常艰苦的一件事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具备眼力、财力还有魄力,为什么这么说呢?眼力,如果收藏古代书画的过程当中不了解真伪就是眼力不够,没有眼力就不要买;财力,古代书画大家都很清楚,一些重要的作品出来都是天价,必须要有财力才能去做,哪怕是我刚才讲的“四王”的东西,石涛、八大的东西也动辄上千万,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才能去完成你的收藏;魄力,古代书画一旦出现你错过了这个机会可能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要有魄力,要敢于伸手买这样的东西,这样才能抓住机会,机会错过了,等于你的魄力就不具备了。
循序渐进 从当代入门是必然趋势
朱绍良:先收当代,然后近现代,然后古代,我相信很多藏家也是这样从摸索过程中走过来的。我们民国时代的一些前人们,我想他们当时对收藏也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他们当时的当代基本上是张大千,比如说齐白石、张大千办的画展,或者是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卖画,当时他们的作品相对古代书画很便宜,齐白石在当时荣宝斋徐悲鸿给他定的价是五块钱一幅,如果和当时比较便宜的金陵八家、海上三任或者是再高一点的“四王”、吴恽、石涛、八大相比可能差了几十倍,但是他一旦买了齐白石,张大千之后可能逐步觉得不过瘾,他就要买当时那个时候的近现代,那个时候的近现代就是海上三任,吴昌硕等等这些作品。买完这些之后又觉得不过瘾,又要向“高古”发展,所以又去买“四王”、“明四家”、“元四家”等等逐步往上发展,这也是随着培养自己的收藏知识、对艺术的审美逐步地往上推,必然的趋势。
99艺术网:对于年轻一代的藏家,有什么建议?
朱绍良:现代一些年轻的收藏家,他们在国学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美术史知识上,我觉得要多学多看,要扎实,如果过早地进来在古代书画、近现代上来博弈,可能会摔一些跟头。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入行的时候先买一些活着的画家,在世的画家,最好是买一些他们出版展览的作品,先从他们的绘画里边汲取营养,逐步对美术史有一个认识,然后再去考虑近现代,以至于收藏古代。在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可以把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尽量不要摔跟头,不要买假货,买到假货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的。
相关内容/ RELATED CONTENT
- 外销瓷不仅风格异域,连运输方式 2015/08/21 16:07
- 文案是成年人的把戏 2015/08/20 11:45
- 品茶闻香藏画,明朝人做起来更显 2015/08/18 16:36
- 疯狂的石头为何引来大批走私客? 2015/08/17 18:23
- 这么奇葩的砚台,难怪古代文人爱 2015/08/12 11:14
-
为了招揽文艺青年,Prada办了文学奖
- 2015/08/20 11:20
-
用临摹的赝品调包了价值亿元画作
- 2015/08/17 16:04
-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开幕
- 2015/07/22 16:53
-
M+希克收藏巡展曼城
- 2015/07/16 17:32
-
中国艺术家户外雕塑展将首次英国呈现
- 2015/07/16 16:23
-
-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
时间:11/22 - 03/31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
合作媒体/ cooperation media
新闻投稿/ news contribution
电话:
邮箱:yphx_org@sina.com
邮箱:yphx_or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