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不见得很美但一定要感人
本文来源于: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发表于:2015/06/15 10:16

艺术家陈庆庆
生于五十年代的陈庆庆,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幼年失学,家境变迁,知青生活等等,有一个多遭磨难的开始,其十七岁做工,后来学习中医,出国后做过白领,也自己开过店,一路漂泊过来,经历了很多,最终选择艺术作为自己的归宿,对于这个归宿,陈庆庆表示给她带来的是一种“灵魂的自由”:“在我,艺术便是我的生活方式,它给了我人生最大可能的自由度。从艺术,我找到的,是我灵魂的自由。”
6月12日,总结了陈庆庆二十二年艺术生涯的 “奇幻博物馆”开幕,带来了她最新创作的以“抽屉”为载体的作品。在这里,仿佛穿越了时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陈庆庆,她的挣扎、她呼喊、她的无奈都清晰的呈现了出来,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是一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集奇幻魔幻为一体,是一座“奇幻博物馆”,更是一段艺术家与艺术的未了情。
用二十二年创造一座“奇幻博物馆”

牙祭,2014,装置,35X26X25cm
一个陈旧的皮质手提包,半开的空间里面放着一张带有骷髅图像的胶片,其他的部位被裁剪,只留下牙齿的部分显露出来,在其旁边回响着一种类似于枯魂野鬼的呜咽声,诡异至极。这是步入陈庆庆“奇幻博物馆”现场首先看到和感受到的氛围,在这里,仿佛进入到了一个梦的世界,可以看到童话故事般的美好,魔幻世界的妖异,还有冥界的阴森,就如同上面的那件作品所呈现的内容,那是陈庆庆2014年最新创作的作品《牙祭 》。
牙祭本来是用野猪牙或象牙(后来用玉璋)祭祀神或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牙祭逐渐成了吃肉的代名词,在这件作品中,骷髅的上牙完好无损,而下牙则已经残缺不全,至于想要表达的意思,艺术家更想让观众自己去理解。沿着顺时针观看整个展厅的作品,首先的一面墙是陈庆庆各个时期透着浓浓历史味道的老照片,使我们对于艺术家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紧接着呈现的是陈庆庆2014年最先创作的作品,铺满了整个墙壁,这些作品均是以抽屉为素材进行的创作,一个小人头顶着厚厚的一打书,小熊在攀爬高山,当然这高山是一个浓缩了的抽屉,小熊脚下踩得却是厚厚的书本等等诸如此类,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在其中可以感受到的是情感的切片。

白骨观,2014,灯光装置,63x48x25cm

镜子镜子告诉我,2014,灯光装置,49x32x18.5cm
据陈庆庆介绍,这批作品的创作始于前年,当时她想要收拾、扔掉一切不再真正有用的东西,于是用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翻腾抽屉,但最终失败了,因为发现每件东西都不舍得扔掉,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记载着她的历史和足迹,记载着它们主人的酸甜苦辣,而它们本身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陈庆庆被迷住了:“装置艺术哪里需要人做,它们分明就在那里,它们分明是自己就会说事儿! 于是,跑到各个市场,我买了了一百多个老抽屉,清洗,打磨,修整,上色,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我把它们摆的铺天盖地, 而它们,也真争气! ”
这是陈庆庆这两三年的故事,在她看来,抽屉与其衣服作品一样,它们虽然来自平平常常的人的生活,但却承载着我们每个人自己最直接的,对历史的记忆,在这里陈庆庆想要表现的是一种局部的情感,这也是她现在主要思考的事情:“抽屉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家家有抽屉,有历史的记忆在里面,我之所以这样创作,是因为在我看来,艺术和人应该有一种很亲近的关系,我从生活出发,作品不见得很美,但一定是很感人。我以前想说故事,一件作品想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现状,现在想呈现的是一个局部,会把一些具体的东西放大,更清晰。”
接着抽屉作品呈现的是其标志性的以麻和玫瑰花为材料创作的衣服作品,紧挨着这件作品的是另外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巫山》,这件作品创作于2011年,紧随之后的几件作品均可以归属到这一类作品中,这样的作品,批评家陶咏白称之为“女性系列”,在她看来庆庆的“女性系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有着她鲜明的批判立场,是对女性被迫害的揭露和控诉,比如《削足适履》、《棺》等,另外一部分是对女性柔弱而又坚韧的内在精神的颂扬,比如用丝蔴纤维镶嵌着碎花所创作的服装系列,此次展览我们能见到的是其对于女性内在精神颂扬的作品。
如果把这个“奇幻博物馆”比作一场大餐的话,那上面的这些只能算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在元典美术馆的地下,那里面呈现的是陈庆庆最有名的灯箱装置作品。

三千里路云和月,2014,装置,45x8x9cm

克隆游戏图-克隆系列 高40cm 无限长 2005
整个地下展厅被分成了两部分,每部分都有不同的颜色,妖异的红色,神秘的蓝色,再加上灯光的映衬,形成了一个神秘的能量场,像是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祭祀场所,而摆放在展厅的作品像是一件件等待神灵享用的祭品。当仔细去观看每一件作品时,又会被每件作品本身的形式和趣味所吸引,比如像《白骨观》,一个木制的微型庙堂里面放置着一尊只有上半身的骷髅;《镜子镜子告诉我》在红色灯光照耀下,一个西方洛可可式的镜子置身于具有东方气息的微型柜子中,镜子如同一个无底洞,吞噬这一切,在观看这件作品时,需要强大的定力,如果心智不坚,会很容易被自己吓到。这两件作品只是众多作品中的冰山一角,整个展场充满了一种奇幻的氛围,置身其中,不经意间就会被某件作品所吸引。
比如反应城市化进程的《城市》、《798的海市蜃楼》,反映环境问题的《我的肺和我的氧吧》,让人对当前的环境污染忧心忡忡。她的《克隆游戏图》是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伦问题的探讨,《关于伟大》的装置,天安门楼前,一排排由男性生殖器组成的方阵,在一片“红海洋”景象的衬托中,是何等壮观,也让人感到了历代男性强权的压力。她的《文化手术》,是对失落的信仰和文化的批判,《城市之光》中,一只只鸟笼,里头塞满了一个个充气膨胀往外挤兑的奶头,晶莹剔透,魅力无穷,争先恐后,热闹非凡,象征着被钢筋水泥包裹着的城市中,那欲望膨胀得令人瞠目。
这就是陈庆庆的“奇幻博物馆”,是陈庆庆二十二年的艺术总结,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是一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文化手术-黑色记忆系列 18×30×10cm 1998
“文化手术”追思失落的信仰
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陈庆庆,现在除了创作之外,还会进行书写,她的文字一样的非常的宁静平和,但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悲情和伤害,其实这种感觉在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对于这种伤害陈庆庆表示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从我成长的那个年代到现在,感觉这个社会被做了一个巨大的手术,想起这一辈子像过了几个朝代似的,小时教的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在的教育是一切向钱看,没有哪个社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国外是一个饱和的社会,人人有保险,知道老了以后怎么生活,在这儿大家要去抢,慢一点就会有抢不着的感觉,社会变革给人的刺激很大。”
关于这段历史,陈庆庆的新书《文化手术--庆庆装置》中有更清晰的呈现,在书的开头,陈庆庆写到:“我来自那个文化被阉割的时代,在阉割中成长,我遍体鳞伤,但我的生命——像野草;她无比顽强,我于是带着她被阉割后的痕迹,行走在这片新的文化沙漠上,身后的脚印,很快就会被风抚平,心的痕迹,我在书中留给你,我的时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于幼年的陈庆庆来说是一个充满了信仰的时代,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懂得了 “阶级斗争”和“造反有理”,对于老师说的将来要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异族百姓深信不疑,也是其最大的理想之一,现在回过头来,对于那段岁月她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受的教育都讲人要有信仰,不管信仰对不对,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被骗了一顿,就像谈恋爱,失败了几次之后,就会心里发憷,所以就不再会去相信。”

关于伟大 -记忆储存器系列 87×105×8.5cm 2000
五十年代的理想还没有散去,六十年代的到来让陈庆庆知道了社会的真实是什么,信仰从此坍塌,社会纲常紊乱,黑白可以颠倒,人心骚动不宁,她成了在没有伦理标准的社会中长大的人,七十年代的她已经没有什么信仰可以再谈,所以八十年代她非常的迷茫,带着这种迷茫她选择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想要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活法,然而她所经历的是一种资本社会所特有的景观,回到国内面对的则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行为为无衡,在这种刺激下,陈庆庆创作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作品,其中有一件就是《文化手术》。
艺术家想要用这样一件作品来提醒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现实,然而可悲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那是一个让人不可能忘却的年代,它以它特有的扭曲与变态刺激着年轮的翻滚,导演着文化的演绎,人们被其兴奋过的神经至今还在心里追恋它。”
对于逝去的年华,长大了之后的陈庆庆在回首往事时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这一段历史:“长大了,则事与愿违,看多了,生活原来并非那样。失望了,心理变得像浮萍。”现在,陈庆庆在信仰崩塌之后,又有了新的心灵寄托,那就是对于“善良”的追求和表达:“很多人看到我的样子会好奇,我是否信佛,其实我想说我信善良和自然主义。”

端庄 70×186×7.5cm 2004
艺术是一种深深的执念
当韶华老去,是否还依旧有激情去从事当年的最爱?人们常说时间是把杀猪刀,无情的将一切抹杀,然而在陈庆庆这里,岁月却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带走的是岁月,但留下的生命的精华。
当问到陈庆庆,这二十二年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的时候,她表示是自己与艺术的邂逅,对于自己与艺术的关系她表示:“我与艺术……艺术与我……我想没有人可以抓住自己的灵魂不放,无论它要上天,还是要入地……”这是一种很深的执念,也唯有真正用心甚至是用魂去感受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执念。
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在就这里,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当然这种赋予并不是说都可以做到的,陈庆庆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魂”,这才是其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作品“魂”的凝聚是以艺术家倾注生命完成的,这种倾注蕴含了命的痕迹,所以看她的作品才会有那种奇幻的感觉。

巫山,2011,装置,260x200x160cm
“奇幻博物馆”作为艺术家二十二年来最大的一次总结,让我们见到了一位丰富的艺术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在感慨别人人生的时候,对于自己也有和很多新的认识。对于这二十二年的总结陈庆庆这样写到:“人生真的是如梦啊!琳琳种种,懵懵懂懂,一转眼,我已经到了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年龄。有好心的老友就说,庆庆,你一辈子作加法,该做减法啦……是啊,我又何尝不知呢!自从我开始做艺术,我就把家变成了工作室,后来索性住在工作室,我把每个工作室都变成了家……于是,20年间积累的各种材料,说实话,足够堆成一座小山,把我自己都埋进去!我早说过,我早已把自己变成了一只大蜗牛,行走时把一切都驼在背上……从艺术,我找到的,是我灵魂的自由。幼年失学,文化革命中家境变迁,多遭磨难,父母早逝,我十五岁下乡务农,十七岁做工,后来学过中医,也曾为洋人打工。为自己开店……生活上曾流离失所,也曾几遭婚变……一路走来,我体味最多的,是种种的无奈……”
现在的陈庆庆,每天早上早上四五点起床,喜欢安静没有骚扰,这时候的她不一定在创作,浇浇花,吸点仙气,把自己调理好,然后就一直创作,创作做作品对于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书写则是是漫长而痛苦的,因为只会写挺悲情的东西:“我现在早上四点半或者五点起床,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没有骚扰,那时未必是在做作品,起来浇浇花,吸点儿仙气,早上空气比较好,把自己调理好,我几乎可以不停脚工作。能做作品是特别幸福的,写东西非常苦,自己也伤心,只会写挺悲情的东西。”
她以工作室为家,养有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她的伴也是她除艺术之外的情感寄托,对于选择艺术这条道路,她表示:“我很幸运做了这些作品,因为没白活。”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值得让人们记住并尊敬。
相关内容/ RELATED CONTENT
- 来自“未来”的水墨圆圈 2015/07/20 14:50
- 郭线庐:我在西安美院进行一场冷 2015/07/03 12:06
- “逸笔遗珍——启功艺术回顾展” 2015/07/01 16:36
- 殷小烽作品展在京开幕 雕塑绘画 2015/07/01 15:34
- 李小可个展亮相侨福芳草地聚艺堂 2015/06/30 11:52
-
为了招揽文艺青年,Prada办了文学奖
- 2015/08/20 11:20
-
用临摹的赝品调包了价值亿元画作
- 2015/08/17 16:04
-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开幕
- 2015/07/22 16:53
-
M+希克收藏巡展曼城
- 2015/07/16 17:32
-
中国艺术家户外雕塑展将首次英国呈现
- 2015/07/16 16:23
-
-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
时间:11/22 - 03/31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主题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
合作媒体/ cooperation media
新闻投稿/ news contribution
电话:
邮箱:yphx_org@sina.com
邮箱:yphx_org@sina.com